【深夜放映室】
凌晨两点,朋友发来消息:“快看热搜第三!”点开,是一段偷拍视频——某网红餐厅后厨,油垢爬满墙角,厨师叼着烟颠勺,烟灰簌簌落进锅里。评论区了:“再也不去了!”“正义曝光!”我盯着屏幕,拇指悬在转发键上,突然想起去年另一件事:某独居老人被拍到用公园喷泉洗菜,视频配文“穷酸样污染水源”,老人后来再没出现过。
伦理观看像一把手术刀,切开表象后总要面对两难。
大学选修纪录片课时,教授放过一部战地影像:镜头摇晃着掠过断肢残骸,突然定格在一个哭嚎的孩童。后排女生摔门离去,“消费痛苦不道德!”导演后来在访谈中说,那段素材他剪辑了十四遍,“删掉血泊,人们会说战争不残酷;保留特写,又像在贩卖创伤”。
有次陪母亲看家庭调解类节目,妻子控诉丈夫藏私房钱,镜头扫过男人涨红的脸。母亲撇嘴:“关起门的事,何必摆给全国看?”但隔天菜市场里,她举着手机拍商贩缺斤少两,屏幕里对方青筋暴起的手,和当年节目里丈夫攥紧的拳头一模一样。
算法推送越来越懂我。上周看完幼童被拐新闻,首页立刻涌来三百条相似悲剧。当“关注”变成一场精神马拉松,我开始想念小区门口那位修表匠——他总用绒布遮住顾客的机械表芯,“精密东西,见不得灰”。或许凝视深渊时,我们也需要一块这样的绒布,既保护被观看者,也避免自己成为二次伤害的推手。
朋友又发来消息:“怎么没转发?”我回了个猫咪打哈欠的表情包。有些光,或许不该用手电筒直射,而是学学月亮——照亮的时刻,也留足了阴影供人喘息。